“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,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,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,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……”这是以前小学语文课文《这儿,原来是一座村庄》中所描述的场景。随着城镇化的进程,城乡二元结构的融合速度加快,人们生活的主战场从乡村转移到了城市,乡村印象渐行渐远。但大部分人对自然都有着回归的情愫和对乡间生活的美好记忆,生活节奏的加快、生存压力的加大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,往往让人疲累不堪,当人们厌倦喧嚣纷扰,渴望诗意栖居、溯本求源时,就想走入宁静的乡土空间,亲近久已疏远的乡村风物和自然风光,让心灵得以安放舒展。 此时,平利县长安镇双杨村便是您不错的选择。山幽林绿,水清气爽。立农兴农、靠山吃山,人护山、山养人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双杨村在帮扶单位县委办的指导和协调下,立足较大山场和优良生态,选主业、引龙头、扩基地,种植绞股蓝1500亩、魔芋1200亩、核桃2000亩、中药材1500亩。尤其是双杨村秦岭红豆杉(国家一级保护植物,被誉为“植物界的大熊猫”“秦岭生态钻石”)保护繁育基地,共栽培红豆杉6万余株,并建有10亩秦岭红豆杉苗木繁育圃地。
产业添生气,还需聚人气。人气从何而来?“安身之本,必须于食。”无论是何类人群,无论在何种地域,饮食无疑是根植记忆、走入内心的快捷方式。双杨村的帮扶单位县委办让“吃”的引力发挥到了极致。 “猪卖出了牛的价钱。”去年7月,家住平利县双杨村6组的贫困户李金从,看着手里沉甸甸的“票子”,笑得合不拢嘴。当天,和老李家同样因为拿到“票子”而感到高兴的还有活动“支客”吴明富、“杀猪匠”张龙正等9户。两个半小时、带动9户贫困户受益,贫困户李金从“独享”6100元,这成果是平利县委办策划实施的文化扶贫产业项目——“平利县农家庖汤宴”带来的实效。 生长在生态无污染环境里的猪,吃着西岱顶山中的野草,喝着连仙河水长大。农户在自家圈舍进行无公害生态养殖,既保证了猪特有的习性与健康,又保证了生态猪肉的口感。双杨生态猪肉比普通猪肉有嚼头,口感好,最主要的是比普通猪肉香。传统的杀猪手法,农村丰庆文化和仪式感做足,对城市消费者来讲,是最高、最隆重的请客仪式和场合,大家都爱参与。 双杨村庖汤宴立足农家菜、农村特色,每一家都有别致的口味,将每一道菜做成浓浓的“家乡味道”。同时,注重菜肴的色彩和口味搭配,巧妙运用和融合了大量农村地道的传统食材和器皿炊具,包括土鸡、天麻、大铁锅、土吊罐等,做菜(饭)手法使用原汁原味的农村流程,浓浓的乡土气息,收获客户的称赞、留住客户的“味蕾”。 “一炮而红”的双杨村庖汤宴迅速成为火的“话题”,借助这个“热点”,县委办伸展文化活动、包装噱头卖点,增加了露天烧烤、河流垂钓、趣味运动,丰富活动种类,让游客尽情放松,在赏农村景、干农事活、感农屋情、吃农家饭中体验乡愁、回归本真,进行“感知体验”的享受,点燃心中“最美乡愁”。
作为“网红”的平利双杨庖汤宴,在包帮部门县委办持续的策划营销下,成为集原生态民俗风情和乡村美食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消费品牌,群众积极性被充分调动,拥有大量的“消费粉丝”。随着客户的增加,庖汤宴成为人们再现儿时记忆,寻找美丽乡愁的香饽饽,庖汤订单一宴难求。但双杨村有了更高标准和追求,策划成立双杨村庖汤宴合作社,对办宴的仪式感和食材的乡土化进一步规范,推行庖汤宴标准化、制度化。合作社成立现场氛围非常活跃,无论是庖汤宴《章程》,还是庖汤宴举办《标准》,镇村干部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,让群众对庖汤宴有了更深的理解。“社员举办庖汤宴,都要像娶媳妇一样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。”“每一名社员都是双杨村的一面旗帜,都代表着双杨村的整体形象。”等等生动的语言和生活化描述,把庖汤宴的标准化理念深深地渗透在社员心中。同时,参会人员还从“申办程序”“宴前准备”“宰牲仪式”“办宴规范”等方面对“平利双杨庖汤宴规范化服务标准”进行了讨论,统一了庖汤宴操作标准和服务流程。镇村干部还对凸显庖汤宴浓郁乡情、农耕文化现场进行了讲解,保证客人在品味庖汤宴的同时还能找回浓浓的乡愁。 合作社搭台、庖汤宴唱戏。平利双杨庖汤宴,针对性更强、作用更直接,社员进入“抱团发展”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后,能进一步促进庖汤宴走向市场化、产业化,项目促进带贫致富成效将更可持续。村第一书记黄开华说:“现在村里都十分珍惜庖汤宴这块金字招牌。经过疫情的考验,对我们办好庖汤宴,有了更高的要求,我们添加了公勺公筷,更加注重对卫生要求和食品安全的精细化管理。”
庖汤宴,就像一条纽带,让平淡的日子变得生动、富足,而且有滋有味。“一花一叶皆有情,一茶一饭过一生。”吃是烟火俗事,但也是对天然食材和自然之道的一份坚守和尊重。现如今,“菜没有了菜味儿”成为了不少人的埋怨,滥用化肥农药成为了不少人的担心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。双杨村千家排一带,海拔818米,梯田纵横,土地肥沃,清晨云环雾绕,午后艳阳高照,非常适合发展蔬菜产业。
有了发展思路后,村脱贫攻坚总队长李仕阳召集干部群众商议,决定在双杨村千家排建设云端农场,以千家排为试点发展蔬菜产业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说干就干,干就干成。李仕阳带着驻村扶贫队员和县委办党员干部来到千家排,与当地8户经验丰富的老农抢抓农时,一起挖水塘、平梯田、铺地膜、种菜苗,原本几近荒芜的梯田很快变了样,焕发出勃勃生机。在省电视台、县文旅广电局、县电信局支持下,农场开通了网络视频全程直播,让全国各地的网民都能观看时令蔬菜传统种植过程,为打造全省首个贫困村云端农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县农业农村局提供蔬菜种植技术支持和物资扶持,县水利局帮助修建了小型供水设施,加速推动了农场建设。短短3个月时间,农场里一株株菜苗绿意盎然,开花结果、收获在望,大家的发展劲头更足了。
为打响云端农场品牌,拓宽市场销售渠道,让有机绿色的时令蔬菜走进千家万户,平利县委办和双杨村在抓好蔬菜基地建设的前提下,同步抓好销售网络建设,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市场化办法,在繁华地段——平利县城东一路建起了时令蔬菜直营店,采取“点单+配送”的方式,让城里人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放心菜。 线上购买,线下体验。不少市民在观看云端农场视频直播时,看到繁忙热闹的场景,望见五颜六色的蔬菜,经不住“诱惑”,来到现场体验农耕项目,采摘时令果蔬。最近,家住县城的李女士在周末的时候,就把孩子带到了现场体验采摘购买蔬菜。“现在的孩子,很多作物都不认识了。采摘蔬菜不是重活儿,孩子干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,他自己感到不好意思,让我以后经常带他来。在农事体验中受点苦、受点累,对孩子还是很有好处的。” 下一步,双杨村还将在云端农场旁搭建草庐,配以土灶和石桌凳,游人就地就近取材进行野炊,袅袅炊烟,悠悠农韵,品生态美食,赏自然胜景。 依靠与饮食有关的文化消费、绿色消费、体验消费,带给农户的不仅是现钱立马到手的物质获得感,更有“客走旺家门”的精神层面幸福感。同时,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,讲究环境、注重待客礼仪等现代乡村文明渐渐融入村民一言一行中,也让乡村更精致起来。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,县委办协调到位一批文化器材,联系县上的文艺工作者进村义演,并开展相关培训。如今一到下午,村文化广场变得热闹非凡,广场舞动感十足,和别处不同的是,这里的广场舞不是播放音乐伴奏,而是由村民自发组成的“乐队”来伴奏,不少游客觉得新奇,自发参与其中。 “口之于味,有同嗜焉。”对美味的热衷,源自人的本能。好菜好饭,是一方好水土的给养,是对勤劳之道的馈赠。走进双杨,美食IP不仅满足味蕾和肠胃,更是深入地走心,唤醒田园牧歌和乡愁记忆,抵达和融入自然之道的本真。美食配美景,真淳好相映。不妨来双杨,让心醉一场。(陈力、高祥密/文,柳伟/图) 来源:微平利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