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脱贫看平利•经验亮点篇】从移居到安居,从安居到乐业
1月10日,陕西日报头版刊发重点稿件《从移居到安居,从安居到乐业——平利县推行“十小工程”做好易地扶贫搬迁“后半篇文章”》关注平利搬迁后扶工作,并配发评论《小工程反映大民生》。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?如果三年前问汪敏这个问题,她会说“幸福生活就是冬天家里不冷,娃子上学看病近一点。”如今,这些汪敏过去不敢想的事都已实现。对于幸福生活,她也有了新的目标:在社区过上更好的日子,奋斗几年买辆小汽车。从移居到安居,从安居到乐业。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的转移,安康市平利县探索建设强化后续帮扶的小管家、小配套、小平台、小库房、小餐厅、小课堂、小厅堂、小市场、小菜园、小公墓“十小工程”,从点滴做起,加强社区建设,让群众住得安心、舒心。绿水青山之间,幸福生活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故土到新家:“想不到社区生活这么方便”冬日里的老县镇锦屏社区,宁静而祥和。街道干净整洁,一栋栋安置楼整齐排列。2020年12月24日,走进锦屏社区,老人们三五成群坐在广场上聊天、锻炼身体,社区工厂里不时传来机器声。“走,一起去家里看看吧!”平利县康士利玩具有限公司车间内,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汪敏整理好工作台,准备下班回家。记者跟随汪敏沿着社区广场步行,不到5分钟,便到了她家。汪敏家住二楼,114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明亮,电视机、空调、冰箱一应俱全。今年33岁的汪敏搬迁前是老县镇东河村村民,住在距锦屏社区10公里远的大山深处。得益于安康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,2017年年底,汪敏一家6口搬出深山,住进了锦屏社区,告别了过去的苦日子。“想不到社区生活这么方便。我还在社区工厂找到了工作,这么好的条件,咱还有啥理由不好好奋斗呢?”汪敏说。锦屏社区是移民搬迁后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,自2011年动工建设以来,已累计安置11个村的高山危住户、地质灾害户和贫困群众1346户4173人。“能吃上自家种的菜,让幸福生活更有滋味了,既省钱又方便,还能锻炼身体,真是一举多得。”社区居民冯德苍说。村民变居民:“社区服务好,事事不用愁”安居才能乐业。“我们通过实施社区小管家、小平台、小餐厅、小课堂等工程,更好为群众提供服务。比如,社区11栋楼被划分为11个网格,每个网格选配一名责任心强、有奉献精神的搬迁户为网格长,形成‘支部+党群服务中心+物业公司+网格长’的‘小管家’管理模式,落实医保、社保、就业等惠民政策。”城关镇党委委员、副镇长汪晓军说。白果社区现有4家社区工厂,目前已带动2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了“楼上居住、楼下就业”。由于在社区工厂就业的多数为妇女,为了解决她们照顾家里老小的后顾之忧,提高搬迁群众生活质量,白果社区还通过小平台工程,规划建设了活动中心、卫生室、老年活动室、儿童托管中心、日间照料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。据了解,小课堂采取“群众点单,政府做菜”方式,由县扶贫办、人社局、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分别牵头组成专家团队,通过巡讲、实训、网络教学等方式,有针对性地为搬迁群众开展创业就业培训。旧俗换新风:“住新房,思想观念也要新”“住楼房环境是好了,可家里的老传统改不了,有个红白喜事还是要举行一些仪式,占用社区街道、广场又怕影响周边的邻居,搞不好还要闹矛盾。”不少搬迁群众都有顾虑。缺乏办红白喜事的场所是困扰搬迁群众的一大难题。没有场地咋办?小厅堂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“酒席的标准定了,把炉灶、洗菜池、桌椅等基本用具备齐,以后群众操办红白喜事就不用发愁了……”“尽快召开居民大会,征求大家的意见……”2020年12月25日下午,长安镇长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,新成立的红白理事会正在开会讨论社区小厅堂的建设细节。“住新房,思想观念也要新。原来担心的面子问题解决了,大家的负担减轻了,邻里之间也更和睦了。”社区居民纷纷感叹。平利县发改局局长覃春利说:“除了小厅堂,我们还按照尊重习俗和移风易俗相结合的原则,以及殡葬管理的相关要求,正稳步推进小公墓建设,弘扬科学健康、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尚。”短评:“小工程”反映“大民生”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、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,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。“搬得出”是第一步,“稳得住、能致富”,让搬迁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才是目标。易地扶贫搬迁不能“一搬了之”,要“搬”“扶”并重,下足“绣花功夫”加大后续扶持力度,做好“后半篇文章”,让搬迁群众乐享新生活,奔上致富路。平利县按照“缺什么补什么”原则,探索实施“十小工程”,把搬迁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,精准精细做好配套设施建设,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,补齐群众衣食住行、业教保医等方面短板。这是平利县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“后半篇文章”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。一个个“小工程”让搬迁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,反映的是“大民生”。(刘曌琼)
页:
[1]